未来的艺术还是在现实中写写画画吗?
艺术家向振华谈“慧画无限”艺术项目。编辑 陆林汉(01:02)
当学生走出课堂,直面数字艺术将生成怎样的作品?
10月9日,第三期“‘慧画无限’学生艺术实践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拉开序幕。未来两个月,艺术家将以“化像”为题举办多场工作坊,把数字艺术概念分享给师生和市民,并将在年底与参与者合作呈现一件通过计算机算法生成的三维互动作品,以此探讨虚拟世界中人与人的关联。
据悉,“慧画无限”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一直坚持为在校师生提供与艺术家相互交流、共同创作的体验和平台。2023年,第一季的“慧画无限”走入上海20所大中小学、幼儿园。在艺术家的指导下,学生们发挥创意,在墙面、地面、洗手池等各种界面上创作。2023年 “慧画无限”走出校园,将创作空间放到杨浦滨江、宝山蕰藻浜的智慧湾水岸、M50文创园区等更为广阔的城市公共空间中。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坊,艺术家向学生传递自己的艺术理念,并度身定制创作工具和创作路径。
过往“慧画无限”学生艺术实践活动,孩子与自己参与创作的艺术品互动。
“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将继续在文教结合项目的框架下推出‘慧画无限’的3.0,让数字艺术成为发挥艺术想象的载体。”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唐颖琪说。
从“成像”到“幻象”,数字时代的艺术创作
今年的“慧画无限”邀请艺术家向振华以“化像”为题,讨论在数字时代对艺术精神的探求,思考当下社会对交互性、包容性的渴求,并力争将两者有机整合。“我希望以自身的创作经历为例,与师生、市民分享当今最前沿的艺术创作观念和工具,并希望他们以此为切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达。”向振华说。
向振华十多年前赴法留学,在戈布兰图像学院研习摄影,到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当代艺术。在近年来的艺术实践中,可以看到他逐渐放弃了“捕捉瞬间”的影像创作方式,而是以摄影与图像的实验,探讨消费社会中“物”的属性,以及人与物品的关系。
向振华“第二天”系列,以摄影的方式记录2023年的巴黎。
当被问及创作方式的转变时,他说:“摄影需要具体的物体,而虚拟世界空间极大,打开电脑首先面对一片虚无,我可以创造万事万物。”
向振华“型录”系列
在“型录”系列中,面对互联网购物以及快时尚的兴起,艺术家以服装图录为创作元素,通过读取过程中的逐渐堆叠,将个体具体的形象变成模糊的一张“直立”的造像。到了“Ficman”系列,“观看”“拍摄”等一连串从现实刺激到反应的过程被直接越过,取而代之的是直接生成的人像。这些人像让人感到如此真实,但他们却从未存在过。不过从观看者的角度,直接面对图像会自然产生情绪链接,感受到凝视的真实。
向振华“Ficman”系列
在此之后,向振华的作品多以程序语言重新读取图像,使原本清晰的图像逐渐堆叠、离析、聚合,最终变得不可辨认。这让人想到如今,我们只需以手指滑动屏幕,大量图像便会涌到我们眼前。这些图像通常“来去无痕”,我们通常看不见它们被制造的过程,也看不到它们的耗损。而艺术家则有意描绘出“消费”与“消耗”共时发生的动态景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