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晚年是怎么度过的?为什么徐志摩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甚远?
1965年4月3日,上海华东医院,陆小曼离别了人世。眼眉中曾万千风情的她,走时,衣服上露出一截破棉絮,连套合体的新衣都找不出来。
好友赵清阁不忍,买了套新绸衫帮她换上,陆小曼这才得以保全了最后一丝体面。
然而,她的葬礼,依旧冷冷清清。除了一个朋友前来吊唁,就连挽联也都只有一幅。
骨灰无人认领,只被编上了序号寄存在殡仪馆。
数年后,随着殡仪馆的几度搬迁,陆小曼的骨灰再也不见踪迹,她也一直没能得以入土为安。
直到1988年,侄儿侄女才在苏州东山华侨公墓替她买下一块墓地,而这个“归宿”,也只是陆小曼的衣冠冢,存放着她生前用过的一些物品。
这个曾惊艳了民国的绝代佳人,出身名门,何以在晚年凄凉至此呢?
说起陆小曼的家世,那可是民国年间少有人能比拟的。
父亲陆定是晚清最后的举人,当过贝勒们的老师,后来更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成为同盟会最早一批成员。
中华商业储蓄银行,陆定是创办人之一。
与父亲比起来,陆小曼的母亲吴曼华也不逊色。祖上任过巡抚,父辈是当地社会名流,吴曼华自小便受到过很好的文化熏陶。
陆定和吴曼华的感情很好,一共有九个孩子,不过,活下来的,只有陆小曼。
可以想见,陆小曼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有多受娇宠,有多被怜惜了。更重要的是,家庭给她的教育,全是按名媛方向来培养的。
陆小曼天生聪慧,英文、绘画、戏剧,样样出彩。再加上她的高颜值,刚出现在社交场合时,便如旋风般地卷走了很多人的目光。
然而后来的故事也证明,比她满身才华更引人注目的,是她的婚姻。
19岁时,陆小曼在父母安排下嫁给了王庚。只可惜,在陆小曼眼中,这位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青年才俊,少了浪漫和诗意。
当徐志摩出现后,陆小曼的眼中,便再也没有了王庚丁点的存在。就连已经怀在腹中的王庚的孩子,她都不肯留下。
陆小曼寻了家小诊所,打掉了孩子,可这却给她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导致终生再未能怀孕。
这份感情,王庚洒脱地选择了放手,陆小曼与徐志摩,顶着漫天蜚语终成眷侣,可他们的生活,除了一地鸡毛,还有遍身伤痕。
徐志摩的父母一直不认可陆小曼,对徐志摩断了资助,徐志摩只好带着陆小曼,在上海租了栋三层小洋楼。
当时,徐志摩的工资每月有300大洋,按理说,两人可以生活得很不错了。可这点钱,对于陆小曼的开销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小洋楼每月的租金就得100大洋,家中司机、厨子、保姆、医生、裁缝,加起来不下十人。
陆小曼爱购物,讲排场。奢侈品牌的皮鞋,一次买5双,就连很多名人的太太谈起陆小曼的购物,眼里也满是羡慕。
家里的衣服,更有数十箱之多,貂皮大衣、缀满珠宝的旗袍,款式不一,塞满了衣橱。就连私人裁缝,也都是法国请来的。
陆小曼爱逛戏园子,常将整座园子包场请客。见别人炒股,她也没头没脑地往里砸钱,结果,钱只出不进。
因为病痛,后来她又染上了大烟瘾,每个月开销更大了。
而徐志摩为了给陆小曼的挥霍无度买单,只得四处奔忙,到处兼职。他在五所大学同时兼课,还四处投稿,为了赚钱,就连古玩和房产中介,他也做过。
但徐志摩的赚钱速度,根本追不过陆小曼的花钱速度,他再赚得多,自己身上的衣服,也仍旧打着补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