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时机是什么时候?创业对大环境的影响有多大?
大环境的好坏对创业影响不大,核心还是其他因素。
这两天看到经纬投资的张颖转发了朋友圈,是关于孵化器Y Combinator (YC)创始人Paul Graham写的一篇文章。
自从2023年开始创业,几乎每一个关于YC的文章与信息我都会重视,我也把YC当成我们对标的模板之一。就在今年初的懒熊年会上,我还给内部员工剖析整个YC商业模式,然后给团队提出了目标:每个人都是创业者,每个人都是“主编”,每个人都是项目“主理人”,然后大家看到懒熊出现了很多项目,包括翻滚坚果、摸鱼的熊彼得、鹰眼时间以及动次打次实验室等——未来随着新人不断加入,还会有很多类似独立项目的诞生。
Paul Graham的文章写于上一次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题目叫《为啥要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去创业?》,核心观点就是,“经济好坏对创业这件事影响不大。投资了这么多创业公司后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创业成败取决于创始人的品质。”
张颖在引用这篇文章是这样说的:“感受波折带来的苦和乐,是每个创业者都必经的过程。在这样的旅途中,保持信心无比重要,而持续结识愿意一同成长的投资人,更是潜在的生存法则。”
Paul Graham是从创业与投资两个角度来阐明观点,经济萧条时,这两个都不太受大环境影响,核心都是创业者与投资人的素质——关键还是人。
我很认同。任何时候、任何年代,创业与投资的门槛都是极高的,在漫长的时间旅途里往往有好几次重要的节奏要调整,跟得上就一帆风顺,跟不上就被会淘汰掉。
由于从事内容行业(包括体育产业)的原因,我长期研究这类公司的商业模式与发展。记得2023年整个“内容春天”的时候,体育产业也迎来大发展,懒熊在这一年也完成两轮融资。但当我看了旅游产业垂直网站Skift创始人Rafat Ali写的一篇专栏《我们如何戒掉风投瘾并找到盈利模式》时,我开始对融资这个事情就有了新的理解。
Rafat Ali提到的事情跟我们都像极了,而且他们做的是垂直的旅游媒体,我们是垂直的体育产业媒体,他们在拿到第一笔1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后,开始迷上融资,然后为了讨好投资方不得不让媒体业务不断变大:拦截广告、依赖平台、追求点击率,都是“为求规模而规模化”。
最后,他们团队去了一趟冰岛,旅游一周,团队成员都以为这是他们要庆祝新一轮成功的“团建”,但Rafat Ali这一次带来的消息是融资的停止以及面对失败的总结。简而言之就是,让公司慢下来,去做内容媒体应该做的事情:
1.将更多的投入放在更少的事情上,实际上就是用更少的资源达成更高的目标;
2.一种新的扩张模式是,在快增长之前先慢下来;
3.精简意味着更好,精简意味着深度,精简意味着慢而精细,意味着更多人性化。
这三个方向调整后,这家垂直旅游媒体从之前半年营收几万美元到实现了盈利,并养活了三四十人。当时,这篇文章对我触动很大,我除了单独写了一篇专栏《我们如何戒掉风投瘾并找到盈利模式|产业专栏》,还发给公司核心人员以及投资人看。尽管大家并没有共识性的东西达成,但在我看来,这个方向早晚也是我们要走的路,首先要做的也是戒掉融资的瘾。
在这种背景下,有两家意向非常强烈的投资方都被我拒绝了,原因是一方面他们必须得让我签对赌协议,另一方面我开始重新思考融资的意义。此后,当然是对业务的调整,然后围绕匹配上业务,自然也有不少团队人员的调整——今天看来,多亏没有去签这些协议,才没有走一些弯路。
我记得最深的一件事情是,有一位小伙伴直接找到我,提了一堆商业模式、团队文化与福利的意见,他说得很对。但聊完后,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说,阿迪达斯与耐克都是这样做的。
那个时候我彻底明白,我们想营造的文化与使命感完全失败了,我们希望给大家更多空间、争取更多福利以及更多创新业务,但员工们想的完全不一样,他们都把创业公司拿来与阿迪达斯与耐克那样的大公司来对比。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我们不断传递的融资信息,一次又一次刷新着人们对”融资”的巨大想象力。而当我们宣布一轮又一轮融资消息时,就像对外部与内部秀着自己的大肌肉。这美好的场景使所有人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它就像天上掉下的馅饼——不止一位懒熊的伙伴在喝酒后对我表达过,融资这件事很简单,换做他们也同样可以完成。
还有一件事情,有个朋友郑重地找到我喝咖啡,想了解下当时日益发展迅猛的体育产业,聊完后,他总结道:他要创业,比大部分的体育公司做得都会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