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建设难度有多大?智慧城市的建设标准是什么?
当前,数字化与智慧化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作为一座矢志攀登科技高峰的创新之城,上海也提出了在2035年前后建成卓越“全球城市”的愿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将科技创新作为创建绿色低碳智慧城市的关键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
正如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所说,“所谓市镇者,都是一种机构。这机构之最高目的在使居民得到最高度的舒适,在使居民工作达到最高度的效率,就是古谚所谓使民‘安居乐业’四个字”。智慧城市首先应当是在使用相同或较低水平资源的情况下,实现明显更高或更稳定的生活质量的城市。技术只是创建智慧城市的工具与手段,“以人为本、宜业宜居”才是智慧城市的核心要义。
就打造生机勃勃的“创新之城”而言,柏林无疑走在了世界前列。自英国脱欧以来,柏林有志于取代伦敦的中心地位,并依托自身深厚的科技底蕴,大力发展创新经济,致力于打造全欧洲的“创新中心”,并逐步形成上下游全产业链的集聚效果,以充分推动城市的转型和发展。在柏林城内,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智慧与生态融合并重。近年来,随着柏林智慧城市战略的推进,年轻人口大量涌入,创新创业和数字经济热潮涌动,能源转型方兴未艾,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全面普及,令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焕发全新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变得更加宜业宜居,成为与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新加坡等比肩的全球智慧标杆城市。
那么,今天的柏林是如何克服创新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以包容性方式实现城市绿色转型?柏林政府又是如何统筹城市转型战略和路线,做到既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又提升城市治理成效,同时还改善了城市环境?最重要的是,柏林创建绿色低碳智慧城市的宝贵经验,能否为上海乃至更多的中国城市所借鉴,让“柏林方式”助力宜业宜居的全球城市建设?
出于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关切,我们系统梳理了柏林创建绿色低碳智慧城市的战略框架和政策思路,专访了中国欧盟商会能源工作组主席徐忠华、同济大学高密度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龙惟定以及德国绿色城市学会前理事、世纪互联集团副总裁张修枫博士,从能源转型、绿色规划和公共政策三个视角整理了柏林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创建绿色低碳智慧城市的三条进路,为中国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提供政策建议。
以人为本,推动能源转型
中国欧盟商会能源工作组主席、道达尔能源亚洲研发副总裁徐忠华博士在碳中和与节能减排产业工作多年,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能源转型战略具有深刻的思考。在徐忠华看来,“以人为本”,首先是要大力培育公众的减碳和环保意识,对碳中和项目形成广泛的认同和共识;其次是培育和引导大量优秀人才投身碳中和事业。他强调,创建绿色低碳智慧城市,更应围绕城市中“人”的诉求,并推行兼具标准化和差异化的建设战略,方能建设真正宜业宜居的全球智慧城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