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市场,中国品牌占据主导”,这个结论被反复提及。据盖世汽车研究院调研,“自主+新势力”占据了该市场超七成份额。乘着新能源上涨东风,中国乘用车市占率今年9月终于跨越50%分界线,迈向了新的发展里程碑。

要知道,为了将市占率从40%突破至50%,中国品牌汽车为此已经努力了十余年。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厂商销量排行榜TOP15,中国品牌占据了十二席位。市占率、销量排名,都在印证中国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取得的好成绩。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品牌似乎真的“赢”麻了。

事实却是,这可能只是少数几家自主的“狂欢”,尤其是比亚迪。虽然有“独夸”比亚迪之嫌,但其9月以“一己之力”贡献了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近三成份额。没有比亚迪的话,中国品牌新能源市场可能还是以“哑铃型”结构为主,一段时间内还是会被特斯拉“压着打”。

而在30万+高端市场,中国品牌还需再努力。

两极分化仍严重

长期以来,新能源市场存在两极分化问题。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报告分析,在10万-20万市场,直到去年新能源占据的份额还不到一成。

众所周知,平价市场(8万-15万)和大众市场(15万-25万)是主流市场,消费群体最为庞大,自主和合资竞争最为激烈。位于该阶段的消费者,购车一般主要是为满足家庭用车需求,更为注重品牌力、性价比和实用性,大多会较为倾向燃油品牌。可以看到,部分新能源品牌主动避开了主流市场布局。

比亚迪以插混打开了平价市场。随着插混技术升级,规模成本下降,售价接近于燃油车,主流消费群体认可度提高,比亚迪率先吃到了红利。盖世汽车研究院指出,比亚迪插混车型带动紧凑级车型市场分增长较快,且主要是8万-15万市场。9月最新销量数据显示,比亚迪DM车型销量达到10.6万辆,高于纯电车型。

部分中国品牌也加入插混市场,想分一杯羹。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借助先行者红利以及技术优势,两三年内比亚迪的领先优势将得以保持。

大众市场,比亚迪也成功打入。今年来,售价20万+的唐、汉月均销量破万,尤其是汉家族(覆盖插混和纯电)9月销量达到3.1万辆。另外,起售价20.98万元的纯电车型海豹也在迅速上量中,单月突破7千辆。

在政策大力推动下,比亚迪的带动下,中国新能源品牌在10万-30万市场份额有所提升。但事实上,大部分中国新能源品牌尚没有成长到,可与主流燃油品牌在主流市场一战之力。如果没有比亚迪的带动,国内新能源市场“哑铃型”结构向纺锤型优化的速度,可能不会这么快。

除比亚迪外,其他主攻8万-25万市场的新能源品牌,虽然保持倍速增长,但由于基数较小,对燃油市场影响较为有限。以各品牌9月销量为例,零跑、哪吒、埃安三家销量之和为6万辆,也就能对冲下两三款热销燃油车的销量。AITO、飞凡、极氪、小鹏几家之和,还比不上比亚迪一款车型(宋当月4.6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