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计发基数多地超过6000,为何有退休人员养老金却不到400
养老金计发基数多地超过6000,为何有退休人员养老金却不到4000?
今年下半年以来,对于退休人员来说,最好的消息之一便是养老金计发基数又涨了。目前,多地已经确定并公布了2023年最新的养老金计发基数,多数地区集中在6000-8000元左右,最高的是上海和北京,均超过了10000元,分别达到11396元和11082元,最低的黑龙江也接近6000元,达到了5865元。
反观我国目前的职工养老金水平,据人社部数据,2023年上涨前,企业退休人员平均水平为2987元,多数退休人员养老金不足4000元。那么,为何养老金计发基数多地均超过6000元,有退休人员养老金却不到4000元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计发基数高低和养老金多少有何关系?退休人员最终领到的养老金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第一,计发基数高低和养老金多少有何关系?为何养老金计发基数多地超过6000元,有退休人员养老金却不到4000元?
首先,养老金计发基数是多少,并非养老金就发多少。养老金计发基数是计算职工养老金时,用到的一项数据,具体体现在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计算中,计算公式为:
基础养老金=所在地区养老金计发基数(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过渡性养老金=养老金计发基数x社保平均缴费指数x账户前工龄(视同缴费年限)x过渡性养老金计发系数。(注意:各地过渡性养老金计算方式略有差异)
从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养老金多少并非只和计发基数有关,还和个人缴费情况、工龄等因素有关,“多缴多得”“长缴多得”一直是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的激励原则。
计发基数只是影响养老金高低的其中一个因素,计发基数越高,养老金会越高。目前,虽然全国企事业单位计算职工养老金的公式相同,但是计发基数各地不同,计发基数高低由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通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计发基数越高,且随着每年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计发基数通常会逐年增长,这也是为了给不同需求的退休人员提供保障,因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不同。
第二,退休人员最终领到的养老金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以及以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人员,养老金均按照统一的公式计算的。具体除了上面的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外,还有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65岁为101)。有企业年金的企业退休人员还有一笔企业年金可领,机关事业单位2023年10月后退休的人员,通常还有一笔职业年金。
下面,我们举个例子为大家演算,假设老李2023年10月份年满60岁退休,个人账户储存额6万元,所在地区养老金计发基数为6000元,平均缴费指数为0.6,缴费年限25年,没有过渡性养老金。那么老李的养老金将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组成,具体计算如下:
个人账户养老金=60000÷139=432元,
基础养老金=6000(1+0.6)÷2×25×1%=1200元。
老李每月领到的总的养老金为1632元。可以看出,计发基数只是影响养老金多少的其中一个因素,具体能领多少养老金,还和退休人员的缴费情况、工龄等有关。大家可以代入自己的各项数据提前计算看看能领多少养老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