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计发基数多地已超过8000,但养老金却4000都不到是为啥
养老金计发基数多省已超过8000,为何许多人的养老金4000都不到?(附各省最新计发基数统计表)
时间走到10月底,最近各省2023年最新养老金计发基数公布、养老金迎来重算补发的消息冲上热搜,备受退休人员关注——截止10月29号全国至少已有23个省份公布了新基数,其中不少省份都超过了8000元、甚至还有超过10000元的——许多退休人员心中充满疑问,这个养老金的数据居然这么高?
为啥我拿到手的养老金4000元都不到?到底咋回事、钱都去哪里了?自己吃亏了吗?如下表: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上海和北京最高,分别是11396、11082元,目前排名第一、第二,养老金新基数超过8000元的有西藏、天津、江苏、广东、青海。
在6500~8000元之间的也有:山东、辽宁、河北、四川、江西、安徽、陕西、云南、宁夏、山西、贵州,新疆;
相对偏低的黑龙江也有5865元、广西6442元、河南6355元——这些基数数据远远超过了企业退休职工的平均养老金。
因为2023年全国企退职工人均养老金只有2987元、今年涨了4%,因此今年企退职工的平均数大约是2987×(1+4%)=3106.5元左右,就算按照3500元来看、也比黑龙江的5865元基数低了很大一截!目前许多退休职工养老金每月还不到4000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
养老金计发基数多省已超过8000,为何许多人的养老金4000都不到?我们先看看养老金的计发基数、和实际发放到手的养老金待遇金额有什么关联与区别?然后用举例子计算来说明。
养老金计发基数到底是怎么定出来的?与实际发放到手的养老金金额究竟有什么内在关联?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概念:“养老金计发基数”不直接等于给你发放到手的养老金金额:这完全是两码事——计发基数,只是用来核定相关养老金待遇的一个参数而已。
以前发放养老金使用“上年度社平工资”、为啥这几年说法都变了呢?变成使用“养老金计发基数”所为哪般?
其实,这个计发基数目前也并不直接等于上年度全口径的社平工资,比如以2023年数据为例——各省份公布的基数当中,至少有10多个省份的养老金计发基数、与上年度的全省社平工资不相同(比如陕西2023年养老金计发基数6914元、高于陕西上年度全口径职工平均工资的6053元,高出了861元),这说明,养老金的这项计算参数的统计口径已经变了!
背后的原因是:2023年以来各地与社保缴费相关社平工资数据,由使用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改为使用全口径城镇单位人员平均工资——也就是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所谓的全口径,通俗地说就是包含了私营和非私营单位的所有平均工资数据,改变之后、养老金待遇算出来就直接是降低了的!
所以国家为了确保2023年之后的退休人员不明显吃亏、所以就采取各地自行确定养老金计发基数的办法来过渡——因此在此背景之下,养老金计发基数,就横空出世了!
这个基数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一定的正比关系——目前“计发基数”主要会影响养老金两个方面的待遇,分别如下:
①基础养老金=所在地区养老金计发基数×(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②过渡性养老金=养老金计发基数x社保平均缴费指数x视同缴费年限x过渡性养老金计发系数
因此,从上面的公式就可以看出,给你每月发放的养老金、不仅与计发基数有关,还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人的缴费年限、缴费指数、以及当地的过渡性养老金的计发系数等——所以就造成了及时你本省基数高达8000以上、但是许多人养老金算出来不到4000元。
这其实也很正常!
因为养老金待遇讲究“长缴多得、多缴多得、晚退多得”,如果全省所有人都发放“计发基数”一样的金额,那岂不是直接“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了吗?况且基数金额那么高,估计各省也发不起......
但是,同等条件下、养老金待遇与这个计发基数还是有“成正比”的关系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人总是想去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去工作和办退休,因为那些地区计发基数会高出很多,从而算出的养老金自然就高出不少。
随着经济发展、本省职工工资水平提高,各省的养老金计发基数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每年会随之有一定的增长,近几年这个计发基数涨幅一般在4%~10%左右(大致范围),比如今年各省的涨幅都超过了4%、黑龙江目前涨幅最高、高达14.55%,十分给力。
这个意味着同样的条件和工龄,在黑龙江今年办退休、和去年办退休,实际发到手的养老金今年会更多一些,这也是今年各地重算补发的原因——由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目前也无法做到全国养老金计发基数统一“一刀切”。
举例计算:计发基数是如何影响到手的养老金金额的?计算结果让人有点非常意外
假设:王大爷2023年11月、满60岁退休、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10万元、本省今年计发基数8000元、他个人缴费指数0.6、工龄30年、无视同年限,那么他的养老金待遇就能轻松计算出来了:
①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100000÷139=719.4元;
②基础养老金=本省计发基数×(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8000×(1+0.6)÷2×30×1%=1920元。
③过渡性养老金:他暂无。
因此他的到手的养老金实发金额就是=719.4+1920=2639.4元,四舍五入的话是2639元/月——如果对比8000元的计发基数,2639÷8000=32.99%,也就是说,他的养老金差不多只有本省“计发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应该能代表许多人大致的情况,大家可以代入公式算算自己的金额——可见计发基数并不直接等于发放到手的养老金。
具体你能领到多少养老金,和你个人的缴费情况、所在地区等因素都有关系。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点赞、转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