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写作干巴巴的原因(如何解决孩子写作没有思路的问题)

01

最近面授课堂中,我特意让孩子们把自己常看的书摆放在桌上。课堂上走了一圈看下来,我终于发现了一些孩子写作干巴巴的原因。

老实说,这些孩子带来的书,封面真的很有“吸引力”——

隔着老远,你就能看到这些花里胡哨、浓墨重彩的图片。

因为和很多名家经典作品封面淡雅的风格太不一样,我很想知道,里面的内容是不是也和封面一样,这么“浓墨重彩”,有吸引力。

可只翻了一面,我就看不下去了。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把这段文字复制一部分——

霹雳虎也不示弱,接连招架,招招破解。两个人打得难解难分,二十分钟过去了,还没有分出胜负。

霹雳虎心想:如果我不能战胜安琪儿,肯定会成为其他人茶余饭后闲聊时的笑话。

安琪儿心想:我可是咏春拳高手,要是不打败霹雳虎,岂不是有辱咏春拳的威名?

于是,两人越想越较劲,越打越起劲,谁也不肯轻易认输。

半个多小时过去了,两人打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出拳的速度越来越慢,脚下的步伐越来越乱。

只想说,这段文字读起来,让我梗得慌。

·到底是怎样的接连招架?怎样招招破解?怎样的难解难分?对不起,就不告诉你!

·心理活动已经懒得用其他词,也懒得描绘表情和动作,直接一个人“心想”完,另外一个人继续“心想”。

·怎样的越想越较劲?越打越起劲?怎样的不肯轻易认输?对不起,还是不想告诉你!

·到底怎样的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到底怎样的出拳速度越来越慢,步伐越来越凌乱?对不起,真的不能告诉你!

一杯白开水般的文字,没有任何细节,更别提文字的美感。整个小说就是打过来打过去,情节几起几落却从不考虑合理性。

读这样的书,爱动脑筋的孩子可能根本看不下去,因为没有任何逻辑性可言。可不爱动脑筋的孩子,就可能被越带越偏,以为好作品就是这样的,只要情节够离奇就行,哪管后面是由什么驱动。

更糟糕的是,孩子看得多了,还会越来越不爱动脑筋。因为看这类书就不需要你动脑筋,什么都直白快速地告诉你,你根本没法借由文字去想象画面,回味内涵,进而思考人生。

而习惯了不动脑筋看书的孩子,你还能指望他看得懂并爱上看名家经典吗?还能指望他做阅读题,一做一个准吗?

02

面授课堂,我们需要完成限时写作。我留意了一下看这类书的孩子,写作中有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写作的时候容易犹豫,找不到跟自己生活相关的事情。毕竟他所读的书里的那些故事,跟生活没有半点关联。

二是,写出来的文字就是一杯白开水,没有细节,情节该交代转折的时候,一笔就晃过去了。

比如这次课写自己生病,这本来是每个孩子都有过的经历,应该都有话可说。

可喜欢读这类书的孩子写来,情况就不太如人意,就像下面这篇——

我生病了,躺在床上无精打采的,没有一点精神,天天除了睡觉就是睡觉,非常难受。

我一生病,妈妈就把我送到医院。看到医院,我的心瑟瑟发抖,心想:医院,你以为我很想见你吗?做梦!我其实很讨厌你。

妈妈把我使劲往医院拽,我就只好不情愿地跟着妈妈走。在我心中,医院就是一个大魔窟,医生就是一个大魔鬼,要是让他们“抓”住了,那就不要想“逃生”了。

医生每天给我精心治疗。有一天,我的病好了。我很感激医生,也对此前的想法与做法感到惭愧。我想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一滴滴真诚的泪水在眼框里溢了出来,如露珠般一般,湿润了我的脸庞。

从此,我不再讨厌医院,而为拥有医院而感到快乐。

这完全是那类小说的翻版,让人读起来梗得厉害。

·到底怎样的无精打采?怎样的难受?身体有哪些变化?对不起,就不告诉你!

·到底怎样精心治疗?病怎么就好了?对不起,也不能告诉我你!

·到底怎么就改变了对医生和医院的看法?对不起,这个太重要了,更加不能告诉你!

唯一有点细节的地方是写哭的那句话,而这刚好是当天课程的重点:怎么去写哭泣的细节。

看完这类小说和这些孩子的文章后,你还会发现它们之间的一个共同点——情绪特别夸张,不是特别讨厌就是特别喜欢,但转变也快得吓人。

这除了因为描述转变细节的能力不足外,还有价值观的问题在里面。对事物缺乏足够的耐心去了解,只是凭直觉,走在情绪的两个极端中。

这样的书读多了,不止是文字的细节能力受损,还会影响到生活,让性格变得有些偏执,以自我为中心,不太接受别人的观点和建议。

03

总有家长问,我的孩子读了很多书,为什么依旧不会写?

如果孩子读的多是这样的书,那肯定不会写,而且可预测的趋势是——越来越不会写。

写作训练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懂得提高鉴赏水平,知道哪些书是有价值、有营养的。每天输入有营养的东西,人才能长得更好,文章也才能写得更好。

由各种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瞎想和嘻哈段子拼凑组合而成的书,不能给头脑提供任何营养。如果一天到晚看的都是这类读物,那和天天吃垃圾食品没什么两样,孩子的心灵只会越来越枯竭,用词越来越干巴。

怎么挑选有营养的文学类书籍?

第一,从封面来判断。那些封面用色太杂太重的书,就不要买了。经典的书,封面往往特别朴素,因为它本就不靠封面来吸引人。

第二,可以查阅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全称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每年都会发布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