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写作训练营,从小说写作中的基础元素着手,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完
在接触写作前,我觉得自己是一个马力十足的全职妈妈。
孩子出生后的4年间,我分别学习了投资理财、普拉提、家庭教育和绘本教育,又重修了理财基金的基础课,学完了进阶课程。
每一项学习,都有着宝贵的收获,可学得越多,带给我的困惑也就越多。
课程是学完了,但我吸收得并不好,焦虑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提高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思索良久,寻不出答案。
直到听了一位朋友的学习分享,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简直是一种享受,我不由的心生向往,想要向她取经。
她告诉我她是通过阅读和学习写作来锻炼的,学东西不是目的,而是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之后我经她的推荐,报名了零基础写作训练营,抱着要提高逻辑能力的心态开始了学习写作的旅程。
01 克服心理障碍,勇敢踏出第一步
洛克菲勒在给他孩子的一封信中写道:“等到所有条件都完美以后才去做,只能永远等下去,并将机会拱手让给他人,那些等到所有事情都准备妥当才出发的人,将永远也离不开家。”
在刚开营时,我就接到了班长怡华的邀请,担任班级小组长的职位。面对邀请,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不行。
上学时,我很少举手发言,上班后,开会我都坐在边角处,只想做个透明人。
就连在微信群里也很少发表意见,生怕哪句话说的不好,成了话题终结者。如果担任班委,就等于要离开保护区,走到一个我不熟悉的领域,我内心是抵触的。
班长在看到我这份担心后,先是安抚我的情绪,又详细地讲解了组长的职责。
担任小组长还可以跟小伙伴们深度链接,和班内组员近距离接触,并告诉我她一直在,有疑问随时找她。
我被她的高赋能带动,决定尝试一次。
当开始履行职责时我体会到了做班委的意义,这比普通学员的收获更多:我对这件事情更有责任感、使命感,同时也更有压力。
这份压力会转换为动力,促使我必须完成这段课程,积极性也比普通学员更高了,学习质量大大增加。
每天班长还会提醒我当日需要完成的事项,并对我的工作给出肯定。
面对我的提问,她也总是耐心地解答,和我一起想办法,给我十足的安全感。我告诉自己也要做这样的利他者,要对我的组员们认真负责,将这种精神传递下去。
当你真正开始做一件事情时,你就会扫清一切障碍,想到的只有如何做和做得更好。
就像鲁迅说的那样:“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02 建立自信,收获行动力
美国写作教练娜塔莉·戈德堡曾在她的书中写道:“写作时尽量不要对自己有所期待,你可以说,我有写出世上最烂的垃圾的自由。”
在开始学习前,我总是有压力,觉得自己没有干货输出,写不出有价值的内容。同时也担心别人觉得我写的不好,害怕被嘲笑。
而训练营里的第一课,就是帮助初学者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自由写作。
自由写作是一种随心所欲、放飞自我的写作方式,很多著名作家在遇到写作瓶颈期时,也会采用自由写作的方式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先设定好闹钟,把脑海里的想法都写下来,不管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恰当,逻辑是否清晰,都不要停下来,不要进行自我评判。
这种写作,你可以无拘无束的表达想法,没有压力。随着刻意练习以及阅读量的输入,写出不错的文章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这种方式打破了我对写作的刻板印象,写作并非是件高不可攀的事,也帮助我建立了写作的自信心,这对初学小白是非常必要的。
现在,我开始不再害怕写作,每天先听视频课,再完成当日的思考题。根据这些天的经验,当我真正坐下来思考时,我就一定能写出内容来。
心态也由“我做不好”转变成“我试试,可以的”,当你开始热爱一件事情时,坚持就变得容易起来。
03 肯定自己,内心更加平和
每当看到有人通过写作获得了什么,我既向往又怀疑,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在开始学习写作后的一天早晨,我按原计划早起,听完课程,构思好作业思路,准备在孩子上学后完成当日作业。
但事实上,那个早晨我们相处得很不愉快。
孩子有起床气,每天在洗漱前都需要亲亲抱抱的晨起仪式才会起床,而我则希望能多些自己的时间完成梦想。
孩子最终在我紧张地催促中崩溃了,他开始对我做出各种挑衅的动作,我也不断地说着大道理,情绪上头时,我还动手打了他的屁股,那个早晨简直糟糕透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难受极了,心中充满了自责与心疼,我觉得我是个非常差劲的妈妈。
我决定走出这种情绪,以防造成过多的内耗。于是用情绪记录的方式写下了早上发生的一切。
在梳理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为什么我会对一个4岁的孩子有这么高的要求,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内心的需求。
孩子现在还处于依恋妈妈的阶段,需要感受到妈妈足够的爱意来建立安全感,晨起爱的仪式感对他就尤为重要。
而我长期以来迫切想要证明个人价值,急需独处的时间,却用这种方式道德绑架了孩子。
当我找到了事情背后的原因,难过的心情平静了许多。我重新规划了学习和亲子陪伴的时间,并告诉自己,我做得很好了,谁都有情绪崩溃的时候,当下并不代表将来,不知不觉中整个人都平和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言人卡尔.罗杰斯认为,写作是一种指向外在的活动,它对于内向型人格的人来说,可以起到帮助作用,帮助他们获得心理的平衡,从而在沟通和表达方面得到某种意义。
写作,让我得到自我疗愈,找到情绪出口,抚平了我一颗焦虑不安的内心。
由于某些原因,我们现在都对“经验”这种东西很反感,特别是指导性的、说教性质的经验,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经验”的时代。
随手可得的经验似乎并没有对我们想要从事的活动产生多大的帮助,反倒会让人养成半途而废的恶习。所以一提到某种活动的经验,总有人表示不屑。
可事实又证明:没有谁不是在获得相关经验的前提下做成一件事情的。对经验表示反感的人要么是出于自以为是的无知,要么是没能灵活运用经验,以至于学无所成。
经验的作用虽然因人而异,但只要理解了并且运用到实际行动之中,总比我们固执地摸着石头过河要好得多。
下面分享几条值得写作者重视的创作经验。
这里所说的写作者,仅仅指那些想要写作但是还不太成熟的人。这几条经验并不能告诉他们具体的写作技巧,但对于“写作”这件事却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一条:一旦开始写作,无论写得好还是坏,无论中间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坚持写完。
很多人都有半途而废的毛病,大多数是因为对自己写的开头部分不满意,想要推倒重写,还有一些人则是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写作的动力,所以放弃了。
这种情况如果经常发生的话,对自己以后的写作来说就是一种障碍。无论你是出于追求完美还是其他原因,你都不应该轻易放弃,哪怕你写的作品连你自己都看不下去。
坚持写完初稿,哪怕只是一堆文字垃圾,哪怕你再不满意,你都会多少感到欣慰,因为完成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其次,你知道自己的初稿写得很糟糕,那么接下来你在修改的时候就会保持清醒。
第二条:要反复修改。修改不一定能改出好作品,但好作品一定是修改出来的,而且修改的次数不止一遍。海明威说“第一稿永远是一堆臭狗屎。”
话糙理不糙。初稿是在灵感和激情的推动下完成的,它所呈现的只是一个粗糙的故事框架。
修改则是自我审视,理性的成分更多,所以能对作品中的不合理之处作出修正。多次的修改,能让作品的缺陷尽量的减少,从而接近理想状态,虽然永远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状态。
文字是作品的肉,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是作品的灵,反复修改能让作品达到灵与肉的统一。
第三条:不要自作聪明,乱加评论。
一部作品如果能给读者以启迪,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但如果一个作者为了达到这个效果而擅自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评论,那就“很假”了。
大多数读者都有主见,也有心理防御,他们注重的是故事本身,至于故事中所蕴含的各种道理,需要他们自己去思考。
可是很多作者总会自作聪明的加入自己的评论,明明没有高见,却要装模作样地发表一些自认为内涵深刻的评论,
要么是生怕读者不能理解,要么就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作品中应该尽量减少作者自己的评论,否则就会有说教的嫌疑。
第四条:要保持独立,不盲目跟风,不过于迎合读者。
在严肃文学中,这个问题出现的几率不高,但是在通俗文学中,很多作者在看到那些畅销的作品之后,就容易跟风。
要么模仿畅销作品的模式,换汤不换药地去写,要么专为迎合大多数读者的口味去写。
这样的做法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短时间之内可以获得一定的利益,但问题在于这种做法不长久,而且容易限制自己的写作天花板。
多变型的作者要比单一类型作者更具发展空间,因为类型小说一旦泛滥,除非写得出类拔萃,否则读者很容易审美疲劳。
读者的口味是多变的,也是很难准确把握的。事实上,作品是否畅销与读者口味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很多时候,往往是作品引导读者口味,因为读者从作品中看到了与其他作品不一样的地方。
当然,跟风和迎合并没有错,如果你能保证自己跟风写出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的话,你可以这样做。
如果不能,还是尽量地保持独立进行创新。要创新很难,但有抱负的作者并不会觉得这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以上这四条写作经验,仅仅是告诉写作者应该加以注意的一些问题。明白了这些并不能提高写作能力,但至少在写作的过程中,你会变得清醒许多。
陪伴式小说基础元素写作训练营:
从小说写作中的基础元素着手,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完成创作。突破一写就废的困境,让你的故事更精彩。
04 写在最后
因为写作,我开始尝试自我突破。从舒适区踏入学习区,从否定自己到逐步建立自信心,从压抑内心到看清自我需求,我不再害怕挑战。
与此同时,写作使我有了更多的深层思考,锻炼了我的洞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就连曾经困扰我的许多事情,通过自由写作的梳理,很容易就想通了,收获很多正面价值。
这些变化,是我从前不曾有过的。
我想,生命终将逝去,但这些宝贵的记录,将永远留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